文化 > 正文

坚守制笔技艺四十余年:非遗传承人于传承中探索创新

2021-07-21 09:37:00    来源:互联网    阅读量:12482   

湖笔,与徽墨、宣纸、端砚并称为“文房四宝”,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。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善琏镇,便是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。

最近,借着直播东风,善琏湖笔小镇人气正旺。“几场直播带货下来,观看人数过万,抵得上平时一个月的量。”看着记录下的数据,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晓华感慨。

17岁,王晓华就进入善琏湖笔厂学习湖笔制作技艺,在水盆前一坐就是四十余年。浸、列、配、做、搅……22道工序,成为她每天一到车间就不断重复的动作。四十余年岁月,经她手制作的湖笔数不胜数。

“湖笔的品种不同,水盆的工序也不同。”王晓华告诉记者,做水盆最怕两个字:“水”和“坐”。冬天的水盆常常结冰,一天8小时泡在冷水里,双手长满冻疮;夏天,手指则有溃烂,痛得钻心。

“天天坐着,也是腰酸背痛。一天天、一年年,一泡就是一辈子,一坐也就是一辈子。”谈话间,王晓华一手拿着角梳,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、逐根挑选,笔尖前端逐渐呈现出一段半透明而有韧性的锋颖。

四十余年来的坚守,王晓华换来了一颗颗“尖圆齐健”的优质兼毫笔头。而这,也正是湖笔名扬天下,跻身文房四宝的关键。

据王晓华介绍,其母亲13岁进入善链湖笔厂当学徒,做的也是水盆,这道工艺相当于两代人的传承。她说,“制作湖笔的乐趣,就是日久情深。”

为传承湖笔制作技艺,王晓华还以师徒结对的方式,力行“传、帮、带”之责,并协助善琏学校开发本土教材,担任善琏学校、善琏成校湖笔工艺技术培训班的指导老师,成为培育、传承和发展湖笔“活的DNA”。

“我在湖笔制作这条路上走了大半辈子了,希望制笔技艺能越来越好,越走越远。”抱着这样的想法,王晓华不再“墨守成规”,在传统手艺里搞起了创新,力求现代社会中找寻湖笔新的定位,如今,根据书写者对线条粗细的要求,她已经完成了对“小楷白毫笔”“大楷羊毫加健笔”等产品的试制,赢得不少客户的好评和订单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相关阅读

慢新闻

新家入住换新机!京天华盛春季家装节大促进行中 新家入住换新机!京天华盛春季家装节大促进行中

娱乐

新闻推荐

网站地图

先驱网--综合性的生活资讯平台

  邮箱:hchchc0324@163.com